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新闻聚焦

白州战贫谱华章 逐梦小康绘新篇——大理州决战脱贫攻坚纪实

发布时间:2021-02-25 09:16
来源:大理日报
【打印文本】
分享到:

初春的大理,阳光和煦,微风清凉。蔚蓝的天空下,油菜花摇曳生姿,田间小麦已初黄,山脚下农家乐园内片片花田涌动着彩色波浪,洱海清澈荡漾,游客熙攘往来,外出务工的人们坐上了去往远方的专列……春回大地,四处皆是生机,白州各族群众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思想,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州干部群众齐头并进,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易地搬迁、教育扶贫、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工作,在白州大地上书写了具有大理特色的减贫战贫故事,迎来了脱贫攻坚的硕果。

截至目前,全州11个贫困县、34个贫困乡镇、541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42.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绝对贫困全面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4466户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扶贫政策100%落实到位,水、电、路、网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全面达标,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巍山县中药材产业助农脱贫增收。


产业扶贫全面开花群众致富路更宽

2020年丰收时节,双廊镇石块村村民们在各家的果林里忙得不亦乐乎,柑橘种植产业的发展让村庄摘下了“贫困”的帽子,荒山变果园的事迹如今是村里人最常与外人说起的话题。另一边,漾濞县苍山西镇李家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迎来新的订单,村里的农家乐游人络绎不绝,乡村旅游业发展也让这个曾经的穷山沟变成了日日客来的“热”景点……

这一村村的改变既是全州产业扶贫的缩影,更是一笔笔书写了我州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我州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围绕“短能有效脱贫,长能稳定致富”的目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培植的牛、羊、生猪及特色禽、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果、高山生态茶、花卉、蚕桑等十大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十朵金花”。同时,我州积极探索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扶贫车间”产业扶贫模式,鼓励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贫机制,并走出了一条以旅养农、以农促旅,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

2020年,全州计划投入产业扶贫资金总额9.9亿元,计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89个,占整合财政扶贫资金总额的44.24%。全州20个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扶贫主导产业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户实现全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38.89万贫困人口与1844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2.35万户9.22万贫困人口直接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永平县新田村光伏电站。


就业扶贫多点发力乐业增收解民忧

2020年2月27日,首趟满载580名我州巍山籍务工人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理号”务工专列,从大理站出发直达广州南站。出发前,因为疫情影响一直待业在家的巍山县永建镇营头村村民张素波和同行伙伴们激动万分:“我们相信只要好好工作一定能让生活变好。”

据了解,2015年以来,我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31.5621万人次,转移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达17.34万人,培训贫困劳动力19.73万人次,建成就业扶贫车间283个,吸纳贫困劳动力人数4513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72万个;6.4万户25.43万贫困人口主要通过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工作的累积。近年来,我州先后制定了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民工职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劳务品牌”战略,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建立外出务工常态化沟通对接、稳定化服务站点建设、定向化技能提升培训、持续化政策兑现服务、规范化外出务工管理“五个机制”和“三个清单”就业扶贫台账,加强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精准对接;用好用足“免、减、返、补”等就业扶持政策,确保外出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下、稳得住、能增收。疫情防控期间,我州专门组织务工专列保障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复工,同时为全力应对疫情冲击,大力推广“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产业基地式”扶贫车间建设,合理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云龙县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功果桥旧州安置点。


健康扶贫全面落实“病根”不再变“穷根”

“幸亏有了健康扶贫的好政策,帮我解决了大难题,让我们全家内心又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次点燃了我生活的新希望。”在弥渡县寅街镇勤劳村委会小河口村,一座刚刚建成的小楼房走廊上,个子小巧的张得斌精神饱满,声音洪亮。身患尿毒症的他与病魔抗争了十几年,整个家庭一度陷入困境。2015年,张得斌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扶贫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给他带来了希望。如今,张得斌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家庭经济负担明显减轻,在各方努力下,2019年他家如期实现脱贫。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围绕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的目标,我州全面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等政策;不断加强县、乡、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施了“大病集中救助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全力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不发生因病致贫返贫情况。

目前,全州11个贫困县县级医院、106个乡镇卫生院、1093个村卫生室建设全部达标,大病集中救治、重病兜底保障达100%,慢性病签约服务率达到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保,建立了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体系。

弥渡县苴力镇五台村委会大寺村鸟瞰图。


教育扶贫深入推进贫困学子失学辍学全清零

2020年9月21日,我州举行“爱心圆梦”行动助学金发放仪式,向我州2020年考入高等院校的300名家庭经济困难优秀学子发放助学金。仪式上,来自鹤庆县草海镇扒卡腊村的董晓峰作为学生代表作了发言:“贫困曾经一度让我们放弃了梦想,但现在我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又有了飞翔的力量,我们将永怀感恩之心,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回报家乡……”他掷地有声的话语引起了现场阵阵掌声,也道出了众多困难学子的心声。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对此,我州制定了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工作机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我州不断健全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强化依法控辍执行力度,全面落实“双线”“四级”工作责任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学前到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

2015年以来,全州累计投入资金52.7亿元,全面完成“全面改薄”项目任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指标”要求,12县市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5年的89.78%提高到2020年的97.63%;累计投入资助资金63.18亿元,惠及学生794.42万人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资助,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鹤庆县西邑镇奇峰村种植的连片蔬菜。


“组合拳”强劲有力民生改善幸福长

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还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片区的主战场,2014年,全州12县市中有11个县是贫困县,交通基础薄弱、饮水困难面广、农村危房量大、稳定用电困难、长期通讯落后,脱贫攻坚任务无比繁重、十分艰巨。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州各级干部群众齐心奋进、苦干实干,有力推进各项脱贫措施落地见效,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全面保障住房安全,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我州紧紧围绕“安全稳固,遮风避雨”和“基本达到居住条件”的住房保障目标,紧扣全面消除农村危房任务,全面解决“4类重点对象”和非“4类”对象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2015年以来,全州共投入资金23.34亿元,实施危房改造24.19万户,投入资金3.44亿元,实施抗震农房改造4.27万户。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彻底解决贫困群众“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2016年以来,全州累计投入资金29.1亿元,共建设完成16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66户17911人,同步修建、整合配套系列基础设施,实现符合条件和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应搬尽搬、真搬实搬,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保障饮水安全,由解决“水量”向提升“水质”转变。我州紧紧围绕加快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123件,安装净水设施801件,安装消毒设施1582件,巩固提升了176.1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州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覆盖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分别达99.5%、98.4%、95%、91.41%。

夯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水电路网建设。我州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项目资金整合、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等工作机制,加快贫困地区水电路网建设,实现了全州行政村均通硬化路、通客车,50户以上自然村均通公路,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贫困村及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全州自然村均通广播电视信号,行政村、学校、卫生室实现网络宽带全覆盖。

弥渡县寅街镇朵祜村卫生所定期为群众体检,确保小病不出村。


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山乡巨变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清晨阳光初现,照亮了剑川县金华镇双河村委会四家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上一排排民族特色浓郁、整洁明亮的新房子,鹅卵石铺就的主干道边矗立着太阳能路灯,村内文化活动广场、卫生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后的山脉绿意葱茏、生机盎然。看着如今的村庄,村民阿鲁务打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政府帮助我们摆脱了贫困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更要靠自己的劳动致富,争取让自己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今天的大理,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各族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正在变为现实。各地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明显提振,依靠自己的双手摘掉穷帽、斩断穷根的意识逐步增强;同时,我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防返贫致贫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防返贫致贫、巩固脱贫成果的政策体系,得到上级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运用,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时时监测、及时消除,脱贫攻坚质量和成果得到有效提升。

山乡已巨变,而发展的步伐从不停歇、一路向前。新起点新征程,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有信心、有决心,在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更有力的举措和更加实干的作风,着力抓好脱贫成果巩固,走好大理乡村振兴之路,奋力谱写大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 张婧怡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赵子忠  通讯员 常学强提供)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