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新闻聚焦

我州以“四聚焦”引领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2021-02-25 09:17
来源:大理日报
【打印文本】
分享到:

“十三五”期间,我州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与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相结合,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四聚焦”引领乡村文化振兴。

聚焦乡风文明,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以乡风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广泛开展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加强文明村镇创建,截至2020年底,全州成功创建15个全国文明村镇、80个省级文明村,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达71%。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摒弃落后习俗,移风易俗、敦风化俗。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整治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涵养文明乡风,营造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聚焦阵地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备的检查督促,保证设施发挥作用,用科学、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注重培养农村文化人才,经常开展活动,加强正面引导。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工程,实施了三批村级(社区)示范点工程建设,至2020年,全州共有乡镇文化站110个、村级文化室1152个、州、县、乡、村各级文化活动广场1500余个,全州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聚焦保护利用,抓实民族文化传承。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四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基本建成。深入挖掘大理丰富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白族扎染、鹤庆银器、剑川木雕、下关沱茶、刺绣、白族布扎等传统工艺项目为切入点和龙头,培育非遗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建章立制工作,进一步加强立法保护,《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公布实施。稳步推进非遗博物馆、保护传承基地建设。依托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建设非遗项目传习点,目前,全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50项,非遗传承人1320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4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8个。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全面实施,共计投入资金3亿元,消防经费投入近亿元。

聚焦服务群众,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多举措扎实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强国、抗击疫情、洱海保护治理等题材,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建立基层联系点,开展定点深入生活、“结对子、种文化”等帮扶基层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创作之中,潜心创作推出大型白剧《榆城圣母》《书记扶贫到我家》等155个剧目,一大批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走进群众视野,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按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层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基本要求,全州积极组织开展了“三下乡”“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文艺轻骑兵”“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宣传文艺演出”等5000余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讯员  周应良)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